王立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宜小说jmvip5.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始皇沙丘意外病故之后发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大事:已经加盖了玺印召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丧事的诏书迟迟没有发出。这不是一般的诏书,而是关系到大秦帝国生死存亡的诏书。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专制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诏书。每一次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时候都是一个帝国最危险的时刻。因为最高权力的瞬间真空会引发各种势力的蠢蠢欲动与激烈角逐,而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化解这一角逐的定海神针。但是,这封体现秦始皇个人意愿的诏书最终却没有发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这大秦帝国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方势力又有哪些行动呢?

《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日: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日:以兵属蒙恬,与丧会成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

两篇传记的记载都是诏书写好但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只是在《秦始皇本纪》记载中,诏书已加盖了皇帝符玺。“未授使者”四个字可以有三种理解:

一是秦始皇写好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

二是秦始皇因病情严重诏书写完之后已不能亲自安排发出了;

三是有人从中作梗使诏书未来得及即时发出。

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

不好讲。

《史记》的两篇传记都只写了“未授使者”四字,由于记述过于简单,我们今日已经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先说秦始皇写好诏书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有!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估计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过度自负。

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而对自己人生即将谢幕这一点始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他刚刚接见了徐福,又给徐福调派了强弩手,秦始皇对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还充满渴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结束了呢?毕竟他才五十岁!他有死亡的预感,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他还有长生的幻想,因此。他并不想立即将写好的诏书发出去。这是自己未发。但是,到了病危之时他已经无力再去处理这件事。最终,诏书变遗诏,未得发出。如果事实如此,这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现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失误。

未及时发出诏书的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负。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谁敢不从?这种局面使秦始皇误以为自己的话不可能不算数!即使死了,自己的诏书成为遗诏,谁敢篡改遗诏?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诏书一旦变成遗诏,一切皆有可能!秦始皇如果想到了这一点,他早就会下手防范了。

再说秦始皇因病重写完诏书却来不及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有!处理后事,秦皇远不如汉武。汉武帝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误杀了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召霍光等五位顾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诏命,一切都安排妥当,汉武帝恨恨而去。但是,最高权力的移交却相当成功。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尚有两位年长的哥哥,但是,汉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阴谋都无法得逞。汉武帝在最高权力移交一事上的个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实现:一是他明确了太子的人选,二是他立了五位顾命大臣。这样,谁想更改汉武帝的意愿都不可能。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临死前三天”这一时间,因为这是汉武帝最终决定立幼子刘弗陵继位的时间。人生都有临死前三天,但是,绝大多数人把握不好临死前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呢?大家将来都可以实践,有几人能准确判断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令人眷恋又令人遗憾世界的时间?极少!正是因为对死亡时间的准确判断,汉武帝才痛下决心,断然决定立八岁的幼子为帝。其时,汉武帝共有三个儿子在世,他最终选的是幼子。依汉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个儿子为帝是关系到汉家江山的大事,非同小可。但是,汉武帝突破了“国赖长君”的祖训,选定幼子继位。幼子刘弗陵当时才八岁,八岁的孩子能干什么?

能处理复杂的国政吗?为什么放着两个年长的儿子不立,偏偏立了八岁的刘弗陵?事实证明,汉武帝确有识人慧眼,刘弗陵不负父命,成为一代中兴之主。汉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时间——临终前三天,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秦皇、汉武是中国帝制时代前期最重要的两位皇帝,论其立国,当然是秦皇更胜一筹,因为汉武不需要立国,我们也不知道汉武立国的才能;论其治国,秦皇、汉武各有千秋;但是,秦皇在帝位移交上明显不如汉武,一是没有把握好时间,二是没有及时明确布告天下。

秦始皇渴望长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这么快死亡,所以,当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后,他一不准大臣们议论善后之事(回避死亡),二没有更多地考虑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这个大问题。等到病危之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然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帝国安危的天大问题。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因为此时秦始皇已经病危,诏书写好,生命却处于弥留之际,发出之事他已经来不及再管了。所以,诏书变为遗诏,而且,遗诏落到了赵高手中。

秦始皇远没有汉武帝那么从容。他处理后事有三大弱点:一是没有明确立太子,二是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三是没有亲自督令诏书发出。

上述三点都非常重要。

没有明确立太子意味着秦始皇的二十多位儿子个个都可以被立为二世皇帝。这样,秦始皇自己想立的长子扶苏就有可能失去皇位。

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意味着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后世皇帝临终之时如遇特殊情况,都要立若干位顾命大臣。这些顾命大臣肩负着忠实履行先皇遗命的职责。而且,由于有若干位顾命大臣,不可能出现一位顾命大臣说了谎言仍被认为是先皇遗命那样的问题,顾命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制衡。没有制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没有亲自督促诏书及时发出也是一大失误。一旦秦始皇驾崩,无论生前如何威风八面,死后还能管得了什么呢?连自己的尸体腐烂任人摆布他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最高权力的移交?一封事关帝国命运的诏书在秦始皇身后只是一张废纸。

最后谈谈有没有人从中作梗。

表达秦始皇意愿的诏书留在了赵高的手中,如果说有人作梗,发出都不会知道,怎么能从中作梗呢?

赵高会作梗吗?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深受秦始皇恩宠,所以,他才能担任中车府令兼行府玺事的双重要职。而且,赵高整天在秦始皇身边,对秦始皇的病情非常了解。秦始皇一咽气,他立即谋划篡改遗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此时怀有复杂的心情。秦始皇信任他,委以重任,他应有感激之情,他应当希望秦始皇健康长寿,长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赵高最早知道秦始皇诏书的内容是要扶苏即皇帝之位,因此,赵高的地位会因秦始皇的病故和扶苏的即位发生变化。

但是,要说赵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诏书不发,也未必,因为发与不发,他并不能完全做得了主。毕竟秦始皇是死是活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秦始皇又最讨厌别人谈论他的生死问题,谁敢碰这个钉子啊!不讨论,不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一切皆有可能了。然而,在秦始皇尚未一命呜呼之时,赵高岂敢随意扣押。赵高最有可能的心态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如果秦始皇病情好转,肯定会关心诏书发出去没有。赵高没有得到明确发出的命令,因此未将诏书发出,这符合秦始皇病情好转不愿再谈丧葬之事。如果秦始皇病危,那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秦始皇过问此事,二是顾不上过问此事。秦始皇一旦询问,赵高会立即发出诏书,他不可能欺骗秦始皇,违背秦始皇的旨意;如果秦始皇病重陷入昏迷,顾不上问,他也就可以不发。只要诏书不发,就有文章可做。

所以,我估计在秦始皇没有病故之前赵高不敢对秦始皇的诏书有意扭留,也不能有意扣留。“不敢”是因为秦始皇万一病好了呢?或者病轻了呢?秦始皇过问起这件事,赵高负得了这个责任吗?“不能”是因为李斯是丞相,丞相的权力极大,李斯如果没有和赵高联手,赵高怎么敢抗旨呢?

但是,无论如何,秦始皇传位扶苏的诏书最终没有发出,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

秦始皇突然去世,而且去世前没有将召扶苏回咸阳主持丧葬的诏书及时发出,这为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呢?

因为知情者范围太小。秦始皇在世之时没有明确定太子人选,仅在病危之时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葬。扶苏主持完丧葬自然将继承帝位。秦始皇虽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但是,每位大臣、每位公子都不会误解秦始皇的这一意思。因为秦始皇的意愿已经非常明确了,他有那么多儿子,独独选长子回京主持丧葬,为什么呢?当然是想让扶苏继位。可是,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口授、赵高书写,又没有发出,还留在赵高手里,百官之中唯丞相李斯一人知道,公子之中雎胡亥一人知道,身边人唯有赵高知道,地点又是在巡游途中的沙丘。朝中的大臣们(如右丞相冯去疾)不知道,都城中的诸公子不知道,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蒙毅不知道,长城军团的主帅蒙恬不知道。

由于知情者范围太小,所以,扶苏、蒙恬、蒙毅等重要人物都无法参与。命运就掌握在胡亥、赵高、李斯三人手中。

秦始皇的玉玺在赵高手上,只要知道内情的赵高、李斯、胡亥三人联手,就可以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就能够改变秦始皇的生前愿望,完成大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的移交。尽管赵高手下个别宦官知道秦始皇之死,但是,他们未必知道诏书内容;即使知道诏书内容,也绝对不敢泄露半个字。

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

能够发现这个巨大政治漏洞的人一定是个非常敏感的人。是谁最早发现这一政治漏洞的呢?

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赵高。

赵高是谁呢?他怎么能够代拟诏书,存放诏书,并在秦始皇身边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的机要职务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司马迁鄙薄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人列传,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等文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蒙恬列传》中说: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究竟是什么样的远亲,因为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秦国,史书没有记载,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有人说他的祖上是作为人质来秦国,后来留在了秦国。但是,这仅仅是猜测而已。赵高的母亲是犯人,受过刑,地位低下;刑满获释之后,便留在“隐官”(《史记·蒙恬列传》的原文是“隐宫”,但先秦史研究名家马非百认为“隐宫”是“隐官”之误)干活。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在“隐官”。“隐官”是个什么地方呢?“隐官”是一个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的作坊。

赵高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社会地位当然极低。但是,赵高有一大优势,他有两手绝活。一大优势是“强力”,即身强力壮,做事勤勤恳恳。两手绝活:一是精通法令,二是擅长书法。我们在《统一制度》一章中讲过,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之时,颁布了三种标准字书,其中一部就是赵高写的《爰历篇》。可见,赵高一笔好字,尤精小篆。赵高的另一绝活是精通法律。秦代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法律,焚书令中就有“以吏为师”之说。赵高的这一绝活在秦代极受重视。正是凭借着一大优势两手绝活,又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被任用为中车府令,成为秦始皇身边的官员。中车府令官阶不高,但是,管理秦始皇的“专列”,地位重要(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史记·李斯列传》)。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
帝王的美强惨上将雌君

帝王的美强惨上将雌君

湉鈺阳兮
白溯刚穿到虫族世界,就面临被送去雄巢,成为废物雄子榨一精一器的命运 为了活下去,他娶了被流放的罪臣上将晟沉作为雌君,并且还得在两年内让他怀上虫蛋,否则死 晟沉是帝国曾经最强悍的雌性,传说冷酷、冷漠、残暴、
都市 完结 52万字
回乡修仙记

回乡修仙记

旧金山的凤凰玄力
青云门的辉煌史册中,林轩的名字曾如星辰般闪耀,而后又似流星般划过天际,留下一段传奇般的传说。本传将追溯林轩的成长轨迹,从他的天赋异禀与勤奋刻苦开始,展现他如何在修仙之路上攀登至巅峰,再到遭遇挫折后的坚韧不拔,直至最终重返青云门,书写属于他的传奇篇章。
都市 连载 33万字
缚情

缚情

浅浅白光
三年婚姻,他对她不屑一顾,却对白幼薇精心呵护。他把她当做一个泄欲望的工具,招之则来挥之则去,他们的婚姻犹如一个笑话。童晓歌一直忍耐着,因为她深爱着傅琛,这个把她从深渊中带出来的男人。直到她生日当天,他不记得给自己准备礼物,却为白幼薇精心策划生日,还邀请她到家里来她终于死心,有些感情是强求不来的。童晓歌亲自写下离婚协议,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然而慈善晚宴上,当她和师兄并肩而立,她的前夫却一把拉过她,愤
都市 连载 18万字
绝世战王

绝世战王

无用书生
无敌战神荣耀归来,却现女儿被关狗笼,妻子竟和别人在……... 《绝世战王》
都市 连载 414万字
八十年代之娇花[穿书]

八十年代之娇花[穿书]

暮见春深
宋月明是十里八乡最娇气的姑娘,嫁了人也不下地干活。 但谁也不知道宋月明是穿成了八十年代军嫂文里跳河而死的同名女配,救她的人是邻村命最硬的汉子卫云开,也是女主未来的金手指哥哥。 新婚那晚,宋月明含泪说:你要
都市 完结 113万字
砚品新茗

砚品新茗

时微月上
三界皆知,仙界濯清神君和妖帝私交甚好,直到妖神大战前,传言濯清神君亲手诛杀妖帝,三界哗然。 千年前叶沁茗有多喜欢濯清,千年后就有多恨她。但最后她才知道那个人最对不起的只有自己而非她。 怜众生,却更爱你 顾溪
都市 完结 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