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宜小说jmvip5.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翻阅史书,我们有时候会产生一种时间的恍惚,那就是越翻到后来越觉得索然无味。中国的历史人物,大都是越到后世越觉得缺乏光彩。先秦时期,那些敢于舍生取义的武士,到了汉代就褪去了骨子里的豪气干云化为权力集团的附庸。估计他们在趋炎附势的时候,早已忘记他们的前辈们曾经有过一个光芒万丈的政治理想:那就是软禁皇权。

但理想也就是划过天际的一道闪电,转瞬即逝,了无踪迹。

秦汉之后,这个理想也就成了明日黄花。无所禁锢的皇权成了出栏的猛虎,在丛林社会里择肥而食。就连手握特权的士人集团也要避其锋芒,更不要说那些混迹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皇权的威力打着人权天授的旗号,不断挤占着底层民众的自由空间,使全体民众都陷入一种束手束脚的生存困境当中。

大一统的专制皇权很快被士人们发现了一个天大的漏洞,那就是握有无上权力的皇帝,固然可以在权力的占有上凛然不可侵犯,但对于幅员辽阔的天下来说,不是光有想法就能摆平一切的。作为皇帝本人固然有凡事亲力亲为的想法,但皇帝毕竟也是肉身凡胎,累了要睡,渴了要喝。权力所及之处,并不是一个人战斗就可以摆平一切。这样一来,皇帝不得不雇佣大批的官僚来为皇权效劳。虽然说伴君如伴虎,可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士人们还是不畏官途险恶,前赴后继。要知道在封建官家社会,能够成为权力系统内在编的政府官员,不光是士人毕生追求的梦想,也是他们改变生存状态的唯一出路。

对于士人阶层来说,魏晋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的科举制还没有隆重登场,士人们也还没有完全被皇家一网打尽,锁入权力的牢笼。说到文人的风骨,我们绕不开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这是一个让古今文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物。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真正像陶老先生一样做到洁身自好,拒绝权力与仕途的种种诱惑,去“悠然见南山”的士人实在是少得可怜。正因为少得可怜,才越显得珍贵。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汉代,他要想进入权力阶层就要通过察举和征辟制,也就是先通过考察推举,然后才能任用。而到了魏晋时期就换做九品中正制。既然说到九品中正制,我们就绕不开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三国。

三国对于官家定律的形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准确地说九品中正制的形成,与三国的枭雄人物曹操有很大的关系。在乱糟糟的三国时代究竟是谁在当家?也就是说权力到底是掌握在哪个集团或者什么人的手里?答案毋庸置疑当然还是地方士族。

东汉时期的地方士族可以说是真正的牛人世家,他们既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又掌握了劳动力,两手都很强硬。在东汉时期人口是可以买卖的,也可以当作礼物随便奉送给别人。据说糜氏嫁给刘备的时候,就陪嫁了四千家丁,可见大户人家的闺女给的嫁妆也是相当阔绰。由此可见作为政府官员如果不能和地方那些豪族势力搞好关系,根本无法在地方站稳脚跟。

还有就是东汉的选才制度也将国家权力交到了士族手中,东汉官场选拔后备干部实行的是孝廉制。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人品好、才能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人推荐,他就有资格去做官。这里就产生了两点疑问,第一,那些人品好、才能高的孝廉人选是出身在什么家庭的子弟,答案很明显还是士族。东汉时期国家并不富裕,农民为了求温饱忙着与天斗,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相反那些豪族子弟大多数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生来不差钱,他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学习。其二,推荐的人是什么人,很不幸,推荐的人也是豪族子弟。因为不能随便什么人都能去当推荐人,首先他要在地方上有着很高的社会名望。我们无法想象在当时一个整天扛着锄头种地,大字不识的农民能有多高的社会威望。通过排除法,我们可以知晓这些有资格去推荐的人还是豪门士族。东汉官家的权力就掌握在这些豪门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干预皇权。虽然说皇权猛于虎,可当他将权力出租给那些雇佣官员的时候,权力也就随之被分肥。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力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为皇帝想要拍板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官员们觉得皇帝的决定不太靠谱,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那么这些豪族官员就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如果皇帝执意要这么干,官员们又觉得坚决不能让他干。这时候官员就会拿出一副死谏的架势,与皇帝死磕到底。

官员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搞得皇帝也很是头大,经过几番博弈,皇帝通常会动摇自己的决心,以做出让步。如果士族家中有一个当了官,那他后代也极有可能当官,因为中国人的官场讲究亲疏远近。官一代、二代、三代,几代下来,权力系统几乎都是士族的人在当官了,这也就是在当时会出现了四世三公的主要原因。而那些埋头干活的平民百姓接近权力的概率接近于零,一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缺乏竞争上岗的资本;二是权力集团无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无人关注,也就无人去推荐。

所以在三国时代,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是出身于士族。就连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背后,也有当地的士族财团在撑腰,为他们提供军饷,购买武器装备。否则的话,他们根本无法在乱世之中谋得一番事业,更别谈发展壮大了。

曹操是沛国谯县的豪族曹家和夏侯家的子弟。他的对手袁绍则是汝南的豪族,四世三公就是出自他的家族,有四代人都能混到三公这样的中央高官位置上,这样的牛皮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吹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袁绍在军阀中的势力最大,声望也是最高的。刘表虽然是皇族,当董卓命他出任荆州刺史,他坐镇荆州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处理公务,而是梳理出荆州地界的豪绅大户,随后他就娶了当地豪门蔡家的女儿为妻,同时和荆州三大豪族蔡、黄、蒯家都建立姻亲关系。如果不这么做,刘表这个外来户想要坐稳荆州地盘那是不可能的。荆州的军政要员蔡瑁、黄祖、蒯良和蒯越等人就是出自这三大家族,这些人构建起了荆州的权力壁垒。

刘备进入徐州城,也有样学样,通过联姻的方式取得徐州豪族糜家的信任和支持,混了个徐州牧干,最后糜家和刘备一起流亡荆州。江东孙氏也是依仗着豪族的势力才能割据东吴,江东四大家族张陆全朱,张家是张昭,陆家是陆逊,全家是全琮,朱家是朱桓。就连躬耕南阳的诸葛亮也是士族出身,他是山东瑯玡诸葛家的人。翻一翻还有新的发现,当阳桥上一声断喝的莽撞人张飞居然也是士族出身,他在许都的时候,娶了豪门大族夏侯家的女儿为妻,算是夏侯渊的妹夫,士族对豪门,也没跑偏。

权力就这么如陀螺般转来转去,始终在士族手里倒腾。而那个具有原创精神的九品中正制的始作俑者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曹操,之所以后来这笔账算到他的儿子曹丕头上,是因为到曹丕时才算正式形成制度,并由当时的人事部长陈群具体行文执行。其实曹操的家世挺招人骂的,因为他的干爷爷是—太监。

其实不是所有在宫廷服务的人都能得到太监这个称呼,普通的小角色通常只能称之为苍头,或是黄门,只有其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称为太监。能主动来干这行的人,基本上都属于那种敢把脸不要的主,再加上能混到一等大太监的人,就更是生猛了,所以曹操的干爷爷名声也就格外差。不过名声差一点并不要紧,曹操的老子倒是托了他干爷爷的福,历任全国最高行政长官与最高军事长官,这为曹操后来的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曹操有着如此独特而“显赫”的出身,当时的士族根本不买他的账,那时候的士人并不需要依附朝廷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名望,而且他们往往不愁吃不愁穿,有的甚至富甲一方,吃饱了没事做就走街串巷四处骂曹家用来消食,曹操和曹丕也拿他们没办法。

曹操是干事创业的一把好手,在汉末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大权力格局中,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才。他很清醒地认识到汉代的选人制度中存在着软肋,那就是察举不实和过分倚重品德。曹操这个人身上有很多毛病,但同时兼具英雄之质。所以他在用人方面,偏重于“唯才是举”。就是说,他用的人可以像他一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关键是你要真的有才。将军要有领兵之才,谋士要有权谋之术。

他曾经无数次地向社会发出求贤令: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本事,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无疑是对当时权力集团用人标准的一次大变革。在这种用人体制下,曹魏帝国迎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从而为建立新的权力格局创造了条件。

曹操之后,他的儿子曹丕采纳了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继续贯彻落实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

它的具体做法是:在各郡设置中正官,各州再设大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就是对够资格的人选进行量化打分。也是根据这个人的道德和才能给予一个总的评价,然后再结合他的家世和才德给出一个综合品级。这个品级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共九品。通常情况下,一品是光设不封的,所以二品就成了最高的评价,三品以上的是上品,以下都属于下品。这就是九品刚刚推行时的雏形。

中正评议的结果要上交给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存档,作为将来选官的依据。当官职出缺的时候,就在吏部的人事档案里面找人补缺。九品中正制的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做官要依靠个人的名望,要经过当朝大臣们的举手表决,方才有效。名望这玩意是个介乎虚实之间的东西,获得名望的最可依赖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看你是不是出身于高门之家,其他都是扯淡。

普通老百姓只有名,没有望,有时候连名字也给你省了去。

中正官给那些候补官员评定品级是一项最要的参考依据,称之为“乡评”。乡评中的高分进入官场时起点就高,升迁的速度也快,低的自然起点就低,升迁起来也像蜗牛一样慢。以后又将各官职都给定了品级,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县令(县长)是七品,知府(地级市的市长)是五品之类的。当九品中正制废除之后,其官职品级的划定却保留了下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细化,到北魏每个品级又有了正从之分。比如二品有正二品和从二品之分,这就是所谓的九品十八级。甚至在每一级里面又分上下,如从二品下、正三品上等达到三十六级之多。北宋正一品是不授人的,神宗改制之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标准的宰相,也才从一品,各部尚书不过也就混到从二品,到了清代,连各部尚书都是一品了,各朝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官分品级。

为了让你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下面我就以马甲同学为例来简单说说这个叙述起来很复杂的官员选拔制度。

比如说,朝廷招考官员通知下发后,马甲同学准备参加今年的考试,他的身份是某乡侯之子,家中世代为官,应该算是“官N代”。而他的朋友镇关西同学就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因为镇关西他爸是村东头的郑屠户,将来只能子承父业,想当官,门儿都没有。想杀猪,绝对没人拦你。

马甲同学在家里混到了二十出头,虽然他不上网也不换马甲潜水,但大字却不识一箩筐,窃玉偷香的本事倒是非常精通。他老爹马大甲虽然也没什么文化,但家族还是照样繁衍下去,谁能靠学文化过日子。儿子要参加官员选拔,前期准备工作还是要做的。于是马大甲就喊来师爷(那个时候称谋士)面授机宜,让他领着马甲去参加三年一度(跟科举考试的循环年限基本一样)的官员选拔。

在这之前复习功课已经不是重要的,因为还有比复习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那就是找个包装公司给马甲同学宣传造势,让父老乡亲都能达成共识,马甲同学是个好孩子,尊老爱幼,和睦友善。由此可见,包装是多么的重要。

跟眼下名目繁多光怪陆离的造星活动一样,马甲会在他所处的郡县内进行各种造势活动,虽然之前他是一个品行不端甚至是地痞流氓式的不良青年,但经过包装公司的一番折腾,戴上儒士巾,学会微笑只露六颗牙,再加上偶像派的宣传攻势后,马甲同学立刻就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败的纯情少年。如果再开下粥棚拿点散碎银子赈济下灾民,假装流下两滴同情的泪水,效果会更好。最关键的一点是人家生在富裕家庭,家里不差钱。

这个时候,马甲在其家乡就已是妇孺皆知,紧接着,就是“跑部钱进”了,毕竟给官不给官,给个什么官都是上面人说了算,不是老百姓说了算。

到底是世代为官,到哪儿都是熟人熟脸,在京城叔叔大爷地一通打点,钱送出去不少,人也认识了很多,迎来送往之下,终于混了个脸熟,特别是在那几个很有可能成为主考官的老爷子心里留下了好印象。

转眼间,考试开始了。

主考官(学名:中正)一般是由二品官员担任,这是个肥缺,也是个很为难的缺,因为官员空缺就那么几个,而各个宗族里的人繁殖力又超强,虽然朝廷不停地增加各种拿钱不干事的虚职,却总是供不应求。一到这个时候,这也要考虑那也要协调,弄好了,大家皆大欢喜,弄不好,山水轮流转的,指不定哪天就栽别人手上了,的确很为难。

等到考官大人来到了地方,就要准备考试了,考试科目没有科举考试那么多内容,也不需要把儒家经典倒背如流,就考你三样,家世、道德、才能。

这下大家知道为什么出身寒门的人没指望了吧,第一科审核家世就让你卷铺盖卷回家了。祖宗三代都是贫农,你还是扛着锄头下地去吧。

至于道德,那个时候的领导好像并不喜欢下去搞调研,所以道德这个东西的定位非常虚无缥缈,马甲同学虽然恶名昭彰,但由于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又花钱请了几个群众演员来丰富背景,于是自然也就顺利过关。

考完试以后,考官会对考生作一个评语(称为“状”),一般都是非常简明扼要,历史上最经典的评语当属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了(不过曹操的评语并不是通过考试得来的)。

再然后就是对马甲的成绩打分了,成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次(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得名的由来),有点像小学生成绩本上A+、A-的打分。

一般来说,上上品是虚衔,除了很牛的人死后会被追封这个等级以外,活着的人基本上是没指望的。九个等次又分为了上品和下品,一般二品(上中)和三品(上下)为上品,其他的均为下品。

像马甲同学这种钱送得多、关系硬或是考官看着顺眼的人,考官会给一个称呼“清官”(这个“清”字不作两袖清风的意思),这意味着他今后会飞黄腾达;而其他的人则被称为“浊官”,得到了这个称呼,这辈子基本上就可以像浑浊的烂泥一样别指望会被糊上墙了。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当然,我只是往简单了说。

有人说相对汉代举孝廉的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先进而又时髦的玩意儿。

举孝廉是指在一个地方,按户数比例每年会推选一些德才兼备的人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能够进入人才库并不要求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必须具备清廉和孝顺父母这两项优点。当官职出现空缺的时候,国家就会从这些候补队员里面挑人去补缺。这样一来,地方权力集团就逐渐把持了选官之权。谁掌握了选官之权,谁就掌握了规则,就掌握了规则带来的利益之便。这样就造成了世家豪强,地方势力不断做大做强并脱离中央控制的局面。所以东汉末年各州郡因平定黄巾起义而获得募兵之权,最终纷纷割据,皇权对国家的控制力逐步丧失。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操作人员是由中央发聘书认可的,地方州郡没有发证资格。拿到中央聘书的中正官就要向中央负责,这和汉朝末年地方士绅操纵的乡里评议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很好地解决了权力集团内部官员选拔机制的统一问题,将汉朝选官传统和曹操的用人政策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到了魏晋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大小中正官都是来自于各个州郡的士族,这些士族人员长期居于一地,彼此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网。那么在评定品级时,会毫无争议地将赞成票投向士族。这时候九品的划分,已经完全打破了不管门第出身的游戏规则。在这之后的三百年里,权力系统内部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垄断局面,九品中正制也随之转化为士族豪门把持政治特权的保护性措施。

客观地说,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是对路的,确实有“唯才是举”的意思在里面,但由于中正官大多由握有特权的豪门大族人士担任,于是品评的高低标准也就逐步转向由家世背景来决定。也就是说,这个时期门阀世族将九品中正制玩弄于股掌。这帮人是权力系统内的常客,世代为宦,几乎通吃了所有的高位显职。

在门阀势力的不断挤压之下,九品中正制发生了质的转变:品评出来的人就等于拿到了官场入场券,而取得上品的人更可以在权力系统享受到VIP的待遇,高官厚禄,特权傍身。许多士人为了能够获得一个高品位的评价,想尽办法不择手段。九品中正制就像是组织部门制设的人才储备库,为庞大的权力机构运转提供人力资源,这种制度优缺点并存,优点是让权力系统能够拥有一个庞大的人才信息库,缺点是抬高了评价人才的门槛,将一部分民间社会的底层人员堵在了门外。

这样一种风气的盛行,导致整个权力系统裙带关系纠结,官员光说不练。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官家权力系统被活活搅拌成了一锅烂粥。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
DIO魔馆调查报告

DIO魔馆调查报告

鲨鱼子
我在埃及遇到一个美丽不可方物的危险男人,落入陷阱,被困在了吸血鬼的魔馆之中。 DIO在意语中为神明之意,而这个貌如神明的金发男人,却是个比什么都要邪恶的魔鬼。 臣服于我,我就能给你想要的一切。 魔鬼啃咬着我的脖
都市 完结 30万字
林重寒顾昭

林重寒顾昭

被当成替身的我怒甩休书,转身嫁给白月光
【重生 替身 宫斗宅斗 虐渣 甜宠 爽文 白月光】林重寒和自己的夫君顾昭成婚五年,满心以为顾昭心中都是自己。为此,她决定彻底放下年少时的白月光。不料,顾昭却在第五年,带回了一个和她相貌相似的姑娘,更要娶她为平妻。林重寒如遭雷劈,猛然意识到,自己竟是他人替身。于是她果断和离,干脆地离开顾家,不料......白月光顾青璋竟又活着回来了。顾青璋一步步逼近...
都市 连载 8万字
狼相公

狼相公

巫山有段云
主角:林水时,符离。 片段: 天生双腿瘫痪的林水时,为救母亲车祸而死,不料穿越成了古代的哥儿,没等他回神,就被五花大绑塞上嘴,村民要抬他去东山祭狼。 这么快就死么不过林水时在内心大声呐喊:好不容易能有双腿!
都市 完结 34万字
女尊:绝世高手的我,不怕坏女人

女尊:绝世高手的我,不怕坏女人

叶指秋
(男频女尊,男主万人迷+无敌,多女主) (第一卷写得有些啰嗦,主要就是交代一下设定,回忆儿时发生的事,建议直接看第二卷。) 林风穿越到女尊世界,拥有绝世容颜。 但这个世界并不安全,而且周围有很多坏女人惦记着他,对他有非分之想。 “哼,你们尽管放马过来,我林风应付得来啊” 帝皇林风左拥右抱的说到。
都市 连载 6万字
成为仙子中的苦主?道心依旧坚定

成为仙子中的苦主?道心依旧坚定

旋转的42号
【道心警告】【无牛不苦】【系统】【修仙】 情节无毒,放心食用! “我穿越了?还有很多仙子的那种?还是主角?等等,是苦主什么意思? 【站在你面前的是矿卡之王!绝美师尊,天下无敌手的,沐仙子!】 【你的选择是?】 【选择一:和她培养感情!】 【选择二:两百灵石!】 【选择三:......】 沐玄玉:纯儿,这是何故? 【触发紧急任务:干掉黄麻子!】 等等,我看到牛头人了,先容我干掉他们! “杀死牛头人
都市 连载 30万字
快穿之反派上位计划

快穿之反派上位计划

三火SAMA
苏允在死后突然绑定了一个洗白攻略系统 每个位面的身份都是大反派,明明任务是洗白自己 攻略目标然后完成位面任务才能重生。 可是为什么他感觉自己拿了并不是这个剧本! “允儿,乖一点。” “允儿,你是我的。” “允儿,别闹,待在我身边。” 系统表示每天吃着宿主的狗粮感到非常满足。 【1v1,甜宠,纯文本】
都市 连载 47万字